一份报纸 一段情缘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第 一 小学 陈康和
与《德育报》的交集,就像一对纯情浪漫的小青年一般,经历了相识、相知和相爱的过程。
曾记得青春岁月,满怀激情的我迈出大学校门,豪情万丈地踏上了三尺讲台。那个时候,有热情,没方法,有精力,没策略,我与孩子们的交往极速陷入“近之则不敬,远之则怨”的怪圈中。虽然也翻读了很多的教育论著,但是很多的“大块头”却无法在课堂中得到实在的执行与巧妙的运用。无助之中,我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我否定,乃至萌生了深深的职业恐惧。
缘分就这么来了。一次家访,我发现家长的客厅桌面上竟然放了一份《德育报》。我很好奇,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借了回家。那天晚上,我很认真、很虔诚地看了那份已经有些陈旧的报纸。这份报纸有些陈旧,据家长说,是因为他们家老老小小都会翻阅。看着看着,我竟然在报纸上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管理困境,原来我的苦楚不是单一的,这些班级管理的问题也并没有那么难以解决。这份报纸点燃了我的信心,我似乎找到了班级管理上的一点点窍门。同时,也因为这份报纸,让我感到相当的羞愧: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竟然没有订阅《德育报》,反而是家长们订阅了。教者的认知水平远远不及被教者,教师的主动教育效果怎么可能得到体现?
从此,我与《德育报》“形影不离”。每周一份的报纸,我都会反复拜读。不管是哪个版块,如政策法规性的文章,让我明晰了班主任的权责和方向;特色介绍性的文章,让我找到了班级建设的灵感和路径;班级经验类的文章,更让我感同身受,并能灵巧运用于自身的班级管理……慢慢地,我的班级管理经验有了沉淀,我的德育理论水平也有了提升。我不再是那个空有满腔热情却毫无技术素养的愣小子了,我变得睿智起来,在班级管理方面游刃有余之时,还爱上了琢磨。如果说“巧合”让我与《德育报》相识,那么“琢磨”却推动了我与《德育报》的相知。受到《德育报》上一个个作者的影响和感染,我不再停留在与《德育报》的“学以致用”上,还学会了“琢磨”。琢磨报纸上的一个个管理窍门,琢磨报纸上的一个个政策法规,也琢磨报纸上的很多很多的班级建设特色,甚至还琢磨起了编辑们的审稿口味。当然,重要的琢磨是,喜欢上钻研班级孩子们的日常表现。我也开始了用文字来记载与学生的交往和“斗争”。我还斗胆地开始向令我高山仰止的《德育报》发去小文章。很多次的满怀期盼,又经历很多次的石沉大海,但我并没有泄气。在坚持每周精读《德育报》的习惯中,当我再次翻读那些名家的“大块头”时,似乎也没有那么难懂了。我也似乎被打通了“任督二脉”,豁然之间知道该如何动笔、怎样提炼了。此后不久,我也惊喜地收到了《德育报》社寄来的一个“红本本”——用稿通知。这“红本本”上的寄语刚劲大气,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相识缘于“巧合”,相知缘于“琢磨”,相爱缘于“珍重”。我敬重《德育报》,因为它是我班级管理的导师。但《德育报》也敬重着我们这些作者与读者。多年来,每一期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都有明确的导向,都能给读者产生不同的启迪,时代性、知识性和操作性相当完美地结合着。很幸运的是,在多篇的班级管理经验和教育札记被《德育报》采用外,我所主持的省级德育课题《全明星学生班级特色文化与成长教育研究》,《德育报》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同时,我还被《德育报》社评为2014年的十月班主任之星。因为学生的“明星”,我也成了班主任群体中的“明星”。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动力,更是一份压力。从此,我更加不敢懈怠,以书为友,以班级为阵地,以真心为基础,以眼睛为窗口,在班级管理的路上,我走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坦荡。
别说永远,只需现在。我当即捧起最新一期的《德育报》,我又看到了很多很多“我”的影子,那种回味,那份快乐,没有这份报纸,没有这段历程,又怎能体验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