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4年第50期 总第199期
★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小学校 擦亮“红色润廉”文化品牌 打造品正气清育人生态
清廉文化建设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清正党风、清净校风、清纯教风、清新学风、清朗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小学校(以下简称“沙坪小学”)在实践探索中,用活垫江沙坪籍红岩烈士、曾任沙坪小学教务主任的蓝蒂裕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挖掘、传承清廉基因,一体推进文化“润”廉、制度“促”廉、课程“育”廉、活动“传”廉,形成了清新办学风格和良好育人生态。
★ 山东省郓城县义和路学校 国防教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在山东省郓城县义和路学校,国防教育是生动的课堂讲授,是热血沸腾的实践活动,是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课程引领,夯实国防教育基础
学校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经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将国防教育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为确保国防教育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学校组织了一支由教育专家、军事学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校本国防教育教材。教材涵盖了国防历史、军事理论、现代军事科技、国家安全等多方面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文字、丰富精彩的图片和真实感人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运用好大运河这本思政“活教材”,积极探索“运河”视域下的育人新路径。
★ 中小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工作要点》部署的17项重点任务中,就包括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 拾级而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且记忆力佳的重要时期。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刻板化授课模式,减少对小学生的思维限制,对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与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几点经验。
★ 学校“厕所革命”中的文化育人
在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厕所革命”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的改造工程,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育人实践。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卫生条件的简单改善,而是将环境美化、心灵净化、习惯养成、行为自觉等多维度教育融入其中,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 传承尊师重教传统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眉山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自古就有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眉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落实教师待遇,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大力开展教师减负。实施教育“三名”工程,选树名优教师典型,涌现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王晓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教师伍万银,四川省“最美教师”“背篼老师”颜志霞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全市4万余名教职工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
深耕特色是行业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行业类特色,讲好思政大道理?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近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等通力配合,遵循“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规律和运行逻辑,围绕高职院校协同育人问题,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办学特色,突出“红”的底色、“职”的本色、“专”的特色、“活”的亮色,构建“大思政”育人新生态,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创新课程思政建设
山东省章丘中等职业学校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探索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中职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推进“五育”并举,助力“三全育人”,将黄河文化精神植根于教师心中,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体系和校园环境建设中,多部门协同构建黄河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新格局。
★ 巴川教育的多重协奏
是什么改变了人类命运,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人生,是什么创造了人间奇迹?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看来,不是优越的家庭,不是完善的教育,不是超群的智力,不是过人的天赋,也不是独特的机遇,而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品德。品德不仅可以使你富有,而且能使你幸福。
★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七秩四中正青春 桃李芬芳向未来
古城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襄阳四中”)就坐落在这样一座有着2800余年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中,以优美的校园、先进的设施、雄厚的师资、文明的校风、优异的成绩蜚声荆楚大地。建校70年来,在“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至善文化”引领与激励下,8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4年第50期
一起期待2025年第1期吧~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