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7期 总第236期
发表时间:2025-10-29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37期 总第236期







01

 阳光报道


以教育之力服务重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服务、安全、治理现代化,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干实绩实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高质量教育既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支撑,也是直观表达。要自觉把教育事业放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场景中去谋划思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突出“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和教育现代化,推动数字重庆建设和“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质效持续提升,以教育之力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马峦小学 为学生铺设素养发展跑道


2024年9月开始,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学校试行“每周半天计划”,在不减少学科课时的前提下,针对三至五年级的学生,每隔一周安排半天校外课和半天阅读课。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马峦小学以跨界协同搭台子、跨学科融合架梯子、成果导向铺路子,为学生铺设从经验到素养的跑道,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通道。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天佑校区 美育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天佑校区以“立人”为校训,以“做最美丽的自己”为校风,构建校园美育生活育人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丰沃的土壤。

校园环境就是美育的生态课堂。宝石蓝、阳光橙、珊瑚粉在校园里流淌,几何门框将走廊与花园连成流动的艺术空间,四季光影透过落地窗跃入教室,与儿童温暖相拥。



不只是时间的变化


“课间回来了”“体育课变多啦”“大课间变长啦”——新学期伊始,不少孩子和家长欣喜发现校园新变化。看,照片上的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一张张笑脸,是对校园微改革的最佳回应。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如何实现?有的地方和学校将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有的试点每天1节体育课,有的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等。具体到“分钟”的课程表,见证了校园日常的改变。



02

 师生成长 


用最初的心 做永远的事——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教师严莹


2012年秋季学期,从宝鸡文理学院毕业的关中姑娘严莹,怀揣教育理想,越过巍峨的秦岭,跨越400余公里,来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西南丘陵地带的红庙镇初级中学任教。

想到初到陕南地区因水土不服全身起疹子的狼狈,听不懂当地方言的沟通障碍,教学用具的匮乏,同时承担5个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繁重工作,以及因离家远周末留守校园的孤寂,严莹谈道:“一到工作岗位,就有想不到的问题如潮水般涌向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青年人特有的锐意进取精神让我熬过了那段特殊的日子,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让每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江苏省启东启迪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启外”)开设了三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以发展兴趣特长为核心的拓展课程;以开发潜能为核心的挑战课程。学校将社团活动纳入拓展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建构,推进社团建设,让每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03

思政园地


创新的风景如此美丽


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始终如同一簇簇熠熠生辉的灯火,照耀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从“钻木取火”的发现到人工智能的飞跃,从物质微粒的测量到量子纠缠的计算,创新不断重塑着世界的面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风景。当今时代,创新更是成为决定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核心要素,其蕴含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深入探究创新的风景为何如此美丽,对于理解国家发展战略、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以及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构建小学“微德育”课程体系


山东省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培养“爱国明礼笃行的楷模少年”为目标,关注学生身边小事,从细处、小处、实处、适处践行“培根固本,立德树人”的校训,构建起“微火种、微课程、微合育、微评价”四位一体的“微德育”有效育人体系。



高校“线上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边疆巩固与祖国统一乃至国家长治久安与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国家大事。作为人才培养与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既是关键实施主体,也是核心场所。高校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引导各族学生深刻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这一思想深度融入育人各环节。为切实履行这一使命,高校需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模式与路径,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教育体系,以下从课堂教学、实践传承、精准帮扶三方面,阐述具体实践举措。



04

 教育创新 


“树洞口袋”暖心护航 三方聚力行稳致远——重庆市璧山区正则中学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作为重庆市第二批家庭教育实践校,重庆市璧山区正则中学(以下简称“正则中学”)以“树洞口袋”暖心育人阵地为载体,以打造学生健康成长生态圈为核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协同发力,形成“学校积极主导、家庭教育协同、社会联动支持”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全面发展筑基护航。



智能驱动中小学德育范式革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人类社会正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互联网深度融入未成年人日常生活,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已成为未成年人必需品。



陕西省宝鸡市春玲美术高级中学 以美育人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陕西省宝鸡市春玲美术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春玲美术高中”)创建于1998年,是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中,于2021年被陕西省教育部门认定为省级标准化高级中学。春玲美术高中是宝鸡地区独具办学特色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宝鸡高中教育特色品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创建春玲特色教育品牌,铸魂育人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5年第37期

我们下期见



编   辑|张爱静

审   稿|张堡盛

终   审|闫   丽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6期 总第235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