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微班会课大赛方案
参赛类别:小学微班会
参赛学校: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
参赛教师:邓星雨
班会主题:“告状”那些事儿
指导教师:李妍妍
“告状”那些事儿
一、微班会背景
“告状”是低段学生,特别是一年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小学生告状行为主要是指自己或同学遇到麻烦,或发现同学的言行不符合学校或班级规则时,向老师反应、检举、汇报,想得到老师的帮助或肯定。从儿童心理和情绪发展情况看,小学生告状有这样几种情况:求关注、求表现、求表扬、求庇护、求公正,还有就是嫉妒心理、报复心理、逃避责任心理等。同时,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来看,小学生的道德评价比较片面,往往是指向他人而不是自己。如果不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施以恰当的引导,不但会给老师工作者带来不便,也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带来影响。同时,一年级学生普遍人际互动交往能力较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时总是倾向于寻求成人的帮助,而不是尝试独立解决。本次微班会主要从告状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角度分析是否应该告状以及学会判断一个矛盾是必须马上求助的大事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小事等方面进行探索,指导学生习得基本的处理方法,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告状”的各种表现和原因。
2. 懂得如果什么事都向老师“告状”不但影响老师工作,也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不要事事告状。
3.懂得区分大事和小事,遇到紧急严重的大事应马上像大人求助,小事则可自己尝试解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告状的不良影响;学习区分大事和小事,了解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
教学难点:养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太太,她和邓老师一样,也是一位一年级的老师。这一天,她的班级里可热闹啦……(视频讲故事)
师:这些小朋友在干嘛呀?
(二)总结原因,学会区分
1.了解告状原因。
师:告过状的举手。被别人告过状的举手。
看来呀,告状在生活中很常见。你为什么告状? 师:那是不是一遇到事,咱们就要去告状呢?
2.讨论,学习区分大事、小事。
师:你们看,这几个小朋友遇到了这些问题,一起来帮帮他们。
出示事例:
(1)小王刚才揪了我的辫子!”
(2)我看到小强故意把厕所门踢坏了!
(3)小明把我撞到了……
师:赶快和同桌来讨论讨论,看他们应不应该去告状。可以选择一幅图讨论,能干的小朋友也许能都讨论完,开始吧!
3. 总结判断大小事的方法
大事:影响严重、情况紧急、自己解决不了
小事:不紧急、不严重,自己可以先尝试解决
4.迁移拓展,巩固方法。
师:那我们再来判断一下,这些事是大事还是小事。
出示事例:
(1)小红拿了我的铅笔不还。
(2)小丽故意用尺子把课桌刮烂了。
(3)户外活动时小红把小兰的头撞破了,体育老师不在身边。
(4)清洁组长让小灵捡座位旁的垃圾,小灵不捡。
(5)小白给我乱取外号。
师:原本你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但通过很多次努力都没能解决,那它就会变成一件大事。这时我们就可以请老师帮忙解决。
5.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大家真聪明,都会判断大事小事了。想想以前,你告过或者被告过的状,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呢?那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起来读一读:大事寻求帮助,小事自己解决。
(三)实际演练,巩固方法
1.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大事寻求帮助,小事自己解决。想想你们以前也告过状,现在的你们遇到了会怎么解决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和你的同桌一起演一演吧。
2.生表演、互评。
(四)总结提升,拓展学习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知道怎么判断大事和小事了。平常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可以自己解决的小事,这时我们可以先不告老师,先试着自己解决。刚才给大家讲的麦太太的故事,就来自于老师手里的这本书。这本书里藏着很多解决问题的小妙招,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当你学会了这些方法,你一定能跟小伙伴们相处得更愉快,我们的班集体也会变得更加友爱。下课!
点我下载
1.重庆谢家湾小学+邓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