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19期 总第67期
发表时间:2022-05-23     阅读次数:     字体:【

01

阳光报道



★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

德技并融 创新出彩


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门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拥有一个技工,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一个城市而言,当大量劳动力拥有了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技能改变人生,职教影响中国。”国 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从立法层面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围绕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品质,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上精准发力,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积极实践。



02

师生成长


教师如何应对

初中生青春期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与学生在青春期的快速成长有着直接关系,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又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就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为了帮助学生放平心态,顺利度过青春期,作为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研究,并提供合理的引导和帮助。


★ 不动声色的教育


我要讲述的故事主角是学生小杰,一个总让我心疼的孩子: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回家,大多数时候都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不过,他性格开朗,很讨人喜欢。课间,他会跟好朋友打打闹闹,也会帮老师拿教具、送作业本,在班里比较受欢迎。

可寒假过后,我发现小杰变了,偶尔有家庭作业没有完成的情况,每次他都保证“一定把作业补完,并且不会再犯”。看着他真诚的样子,加上他一直以来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我没多说什么。

快月考的时候,小杰的组长主动找我交流,说小杰几次都是提前到校抄同学的作业。这让我很惊讶:小杰一向都很诚实,还曾说“抄作业的人都是浪费时间的傻瓜”。现在是怎么了?


★ 创建班集体建设的“种子”文化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师都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建设尊重不同、遵循不同,每个师生都能获得生命真实成长的精神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自由成长的乐园,这就是盛泽实验小学所追寻的“童年精神”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班集体都是这个乐园的缩影。良好的班集体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去创造,这就需要给予每个班级自由的空间,给予每个班主任创造的自由,给予每个孩子更多成长的可能。如何给予、怎样建设?我们想到了“种子”这个概念,乐观、诚挚、善思……所有积极、正向的精神的种子、品行的种子的播撒发芽,会给班集体带来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氛围。在盛泽实验小学,“种子”首先象征着基于“童年精神”的各类正向的习惯和品格。它们是每个孩子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更多的“种子”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可能。其次,象征着这些习惯和品格成长的方式。它们在班级中的自由扎根与茂盛生长,是形成良好班集体氛围的基本要素。第三,还象征着培育这些种子的人。班主任们是播“种”的人,同时他们也是一颗“种子”,一颗有着自己鲜明思想、独特专长的“育人的种子”。每一个孩子也是播种者,他们互相扶持、互相影响,和老师一起创造乐园。



03

探索创新


沿着教师需求深挖教研


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前,我们在讨论教师成长时有时会脱离教师所在的“生态环境”,偏离儿童发展的角度,出现“没有儿童的园本教研”的怪象。同时,教师获得的专业支持通常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师成长缺乏持续支持。

2006年,我园成为教育部“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试点园,从此,我们在研究儿童、研究教师需求中展开了十几年的摸索。


德育不可脱离生活实践


针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其逻辑起点是教育要以生活为前提,根据生活所需进行改变。

小学德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生活教育,其原因在于,教育者大多认为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生活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无形的“围墙”。这样的思想基础,就注定会让小学德育脱离生活。因而,攫取生活教育的理念,及时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联通,把生活作为学校德育的“源头活水”,是学校德育永不过时的有效策略。


一碗面里的教育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课程资源,《千人糕》《青蛙卖泥塘》《纸的发明》《赵州桥》《竹节人》等课文从不同方面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可贵精神,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所在的苏州,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美食名城——“松鹤楼”是老 字 号的苏式餐馆,“老苏州茶酒楼”以传统苏帮菜而闻名,“朱鸿兴面馆”和“绿杨馄饨店”适合大众消费……而受欢迎的可能就要数“苏式面”了。苏州人吃面是有传统的,老苏州人甚至将“喝茶,吃面,听评弹”作为每日的必修课。一碗地道的苏式面承载的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怀。

学校依托教材主题,结合苏州美食特色,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开展“一碗面·一座城”项目式学习活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生态,打造“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04

教育观察



从朴素环保行动到丰盈师生生命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实施环境教育侧记


环境教育没有止境,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为进一步丰富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明德高中把基地作为理化生等教学课堂的延伸,积极创设微型实验条件;把劳动教育作为补充,通过让学生每日参与清洁区保洁工作体会环境保护的不易。与此同时,该校充分深挖、运用省级机器人课程基地资源,两基地深度融合,共创环保创意应用等作品,拓宽学生思路,打通知识壁障,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逐步实现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

“我们坚信,在教育资源多元整合和教育目标多维实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将在学生素质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该校校长戴明说。


 
上一篇:《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2年第18期 总第66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20期 总第68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