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27期 总第75期
发表时间:2022-07-14     阅读次数:     字体:【

01

阳光报道

一个跳高1米74的校长,建了一所“运动场小学”

侯明飞是个行动派。端午节假期前,记者第 一次联系他的时候,他正在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的校园里。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尚未返校。听说记者对学校的体育工作感兴趣,侯校长在空旷的校园中穿梭,把他津津乐道的体育设施拍了个遍,不一会儿一段段视频就传到了记者的手机里。

从四个着力点入手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力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力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媒体时代形塑了全新的多元多维度话语语境,打破了思政课原有的话语格局,传统的以教育者主导、单向灌输式的话语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积极推进思政课话语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效力,对推动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弥合学生对思政课认知“鸿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师生成长

长途跋涉后,但愿我们还是可爱的人

—— 我和我的教育故事

“为你读诗”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一个微信公众号,2020年9月,在教师节前夕,“为你读诗”选择了这样一个标题:“长途跋涉后,但愿我们还是可爱的人”。我一看就心生欢喜。说来,18岁从师范毕业,到如今有33年了,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从语文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到现在管理两个学校,在教育路上,我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化用老舍先生《养花》一文里的言语,“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从教’的乐趣”。只是一直有一个愿望,活色生香也罢,甘苦辛劳也罢,长途跋涉后,但愿我们还是可爱的人……

“5G+智慧教育”助教育数字化转型

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是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党中央对“十四五”规划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自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经验和案例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已经得到普遍共识,目前正处在信息化驱动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窗口期。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特征,也是科技创新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竹铃声处

“投……”

“2分——”

“好!”

还未进校门,耳旁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声音,一种期许在内心涌动。

竹铃声处,绿意葱茏。刚抬头,我就看到一大片绿海映入眼帘。两排齐整的树,静立并簇拥着校园大道。一树一姿,个个高大挺拔,密密麻麻地竞相生长,叶密如织,肆意铺展。漫步其中,凉风轻习。树成了“绿色的海洋”,完全遮挡着初春的骄阳。树透着香,像山巅的野花,又似山涧的暗流,或如林间的青笋,总之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清爽。

循着声,我径直进入赛场。第 一次近距离观看竹铃球赛,我以一颗虔诚的心静静观望。在铮铮交织的竹铃声处,我看见一只只斑斓的竹铃球不停翻飞。它们从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出发”,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细小的“彩虹”。孩子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而是两人一组在赛场边认真的练习准备。竹铃球尽情滚动,清脆的竹铃声这儿刚止,那儿又起……竹铃声处,好不热闹!

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哨响。赛场上,孩子们屏息凝视。发球员和接球员都是总角或豆蔻的孩子,它们相互示意,全心投入。我置身其中,用心感受。只见这边发球员轻轻一抛,球贴地轻跳。背着背篓的接球员早已盯准了竹铃球,纤细的小手一拉,弯腰或俯身竹铃便轻飞入篓。在清脆的竹铃回响声中,短短的时间里,我既看到了孩子们入篓得分的喜悦和自豪,也看到了另一对师生失分后互相安慰、鼓励的温暖。竹铃声处,我看到了专注!

看着眼前翻飞的竹铃球,思绪万千。我似乎看到了竹铃球发展困难而又辉煌的“昨天”。竹铃球能够摆脱院坝,走出大山,走到全国 的赛场,真正离不开那一个个在竹铃声中默默努力、用心付出的身影。他们或在夜深人静时慢慢找寻,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春夏与秋冬;他们或在无数个晨暮间,一次次吹响哨音;他们或在汗泪交织的赛场上,一场场背水作战、一次次精彩得分;看着背篓里安静的竹铃球,我竟觉得它是我们土家族文化的“精灵”。虽然在璀璨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铃球缄默无言,如沧海一粟,但在我们土家族人的

心里,它就似一双“眼睛”或像一股“清泉”,丰富了土家族人的精神家园。竹铃声处,满是感动!

也许我们无法知晓竹铃球曾在哪里飞跃,或在多少人手里翻滚,但我们深知:竹铃声处,校园里人人学竹铃、人人玩竹铃的热闹场景,是土家族山寨、菁菁校园最美的风景;竹铃声处的专注、孩子们骨子里流淌的敢打敢拼、不屈不挠的品质,在土家族人世代赓续、入骨入心;竹铃声处,土家族文化像一株株“绿意葱茏”的精神之树,深深扎根在人们灵魂之中。竹铃声处,土家族人像一片片新叶,朝着阳光向上生长、繁荣向好。

03

探索创新

徜徉在宋词的星空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世界上有两种风景:一种是自然风景,另一种是精神风景。古典文学是组成精神风景的重要部分,宋词就是古典文学阆苑里一朵璀璨的奇葩,一吟一诵不仅给儿童带来精神的愉悦,也丰盈了儿童的传统文化底蕴。

2020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毕业班,为了让学生诗意且浪漫地度过最 后一个学年,我们倾心打造了“徜徉在宋词的星空下”班本晨诵课程。

“变”乃教育永恒之主题

陶行知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教育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教育是坏教育。教人不变、不教人变的不是教育。

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纱帽中学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但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经济中心的转移等,学校逐渐沉寂下来。如何“擦亮”这所品牌学校?如何给这所年轻的“老校”注入活力?我们从变革组织结构入手,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改革育人新模式,让“改变”成为学校永恒不变的主题。

让语文的田野开出德育之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文以载道的道理。文学本身就有教育人的作用,故而,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尤其重要。那么,如何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这方沃土上盛开呢?

打开道德与法治课的新视野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核心素养的建构,主要是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并且首 次明确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同有异,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育人的新要求。

04

教育观察

践行“三有”德育模式 成就学生终身发展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历程中,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高素质人才,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国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创建全国优质中职学校,创建于1946年的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衡东职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长,积极探索构建有温度、有体验、有仪式感的“三有”德育模式,修订完善中职学生“五有成长目标”,构建了“12345”德育工作体系,实践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五大阵地”体验式德育工作模式,已在湖南省内中职学校推广应用,大面积提升了德育实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衡东职专将探索实践总结为校本课题成果“中职‘有温度、有体验、有仪式感’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了湖南省教育部门2021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跆拳道旋风少女李婉法国诺曼底登顶世界冠 军

5月16日,在法国举行的第19 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来自重庆的女孩李婉在跆拳道品势项目中,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枚金 牌。这个从重庆市北碚职教中心走出的旋风少女,向全世界完美展示出新时代中国中职学生的新风貌。

|张志凯

稿张 倩

闫 丽

 
上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26期 总第74期
下一篇:电子版2022年第28期 总第76期 《德育报 - 阳光周刊》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