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2年第29期 总第77期《德育报 - 阳光周刊》
发表时间:2022-07-27     阅读次数:     字体:【

01

阳光报道


花开梅石畔 美育山海间


福建省泉州市第 一中学天然带着“美”的基因。学校位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古城北隅清源山麓,那里有一块绽裂成五瓣的石头,状如梅花、生动奇美。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状元罗伦在此讲学,后世因而在此地建立了“一峰书院”“梅石书院”,传承了500多年,继至今日便是泉州一中。学校秉承“敦品力学”校训,逐步发展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传统名校,美育更是一脉相承,涌现出了著 名焰火艺术家蔡国强、知名作家潘向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研究重要著作《中国泉州南音集成》的主编吴珊珊、影像装置艺术家吴达新等知名校友。

潮涌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克服现实困难、攀登美育新高峰,成为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配合国家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举措,泉州一中务实求真,努力解决发展问题、创新美育方式。



02

师生成长


赋能教师让乡村学校焕然新生


陶行知先生说,乡村学校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在今天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学校何以担此重任?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潆溪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较小规模的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住宿条件落后,全校师生不足600人。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上进改变的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位于同层次学校末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任职初,我心里不是想“能干什么”,而是“什么时候才能从这里走出去”。正在自己深感彷徨的时候,潆溪小学成为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的成员,定点帮扶的专家来了、外出学习考察机会来了、与专家的交流研讨来了,我也领悟到推动乡村学校改变的关键支点——不是老想“应该干什么”,而是着力“可能干什么”。

如果说“应该”,乡村学校有太多应该干的事。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应该”并不见得能够变成“可能”。如果从“可能干什么”入手,不仅切合学校实际,而且容易取得实效,并带来乡村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信心。

两年多时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可能干什么”的“小行动”,为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变化”。两年的时间,潆溪小学以教师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幸福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精神空间,努力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从而筑牢学校发展根基,增强了乡村学校发展的自信。



用爱呵护孩子的花期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作为园丁,我们要做的就是:勤浇水,常施肥,用爱壮苗,用心育苗,耐心呵护,静待花开。



让改变在教室里发生


小教室,大舞台。徜徉其中,教师可以收获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学生们也可以慢慢长大、快乐成长。

学校里部分学生有些顽劣,这一方面是初中学生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跟家庭教育有关。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及时体现其自身价值。

怎样让学生不那么调皮,变得越来越好?我认为,可以从教室入手,让学生的改变在教室里发生。

首先,教师在进教室之前,不妨对学生降低一点期望。不少新手教师单纯地以为,进教室就是为了讲自己预设的内容。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能够圆满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课并不多。所以,教师在进教室之前,不妨悲观一点,在心里告诉自己:这节课,我很可能讲不完或讲不好。



03

探索创新


打开科技创新教育的灿烂星空


近期,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在2009年,南京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星光计划”,由南京市教研室负责组织运作,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品质,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专业支持。13年来,南京市教研室以研培学教一体化、全程支持的推进策略,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育人品质,取得良好成效。

南京市在“星光计划”推进的初期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替代多、实践少,动手多、思考少,成果多、过程少”的问题,一些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建成的特色科创资源,只有少数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内容、学习对象、时序安排和评价上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育人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就是要围绕目标理念、资源配置、课程发展、学教优化与评价促进等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系统建构,使之走向课程化。



愿为教育垂下生命的绿荫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因为爱岗敬业,所以我无怨无悔;因为使命光荣,所以我从不倦怠。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之路上,我不断探索前行。

2007年,学校安排杜蕴珍老师作为我的师傅。杜蕴珍老师是天津市第 一批特级教师、全 国模范教师。拜特级教师为师,为我的成长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我静心阅读师傅的教育专著,实践着习得的教育策略。

2013年6月,我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渐渐地,亲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主题活动,让我更加坚定地树立人生理想;“南开杯”优质课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大大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参加骨干教师研修班、聆听专家讲座、赴外地访学,使我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南开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厚爱为我们年轻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各级领导及恩师的培养与关怀使我登上为师善教的台阶。



个性化教学在美育选修课中的实践


美育课程是贯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的必然选择。学校美育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但在学校美育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每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归结起来的现状有:学生年龄层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学生的美育基础能力差异大。在美育课堂,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



人工智能助推数字化时代教师转型


2021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致力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既是教师转型的时代背景,也是应对挑战、推动教师转型的重要方法手段。

教师转型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教师需要具备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导学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引导者、支持者。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教师能力不充分、研修不高效、发展不均衡、评价不精准、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从近年各地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应当把握好一个内涵、两个转变、三个着力点和四条实施路径。



04

教育观察


为童心而来


诚实纯洁、自信敢为、开朗快乐、善于发现、充满好奇、追求梦想……正是这些熠熠发光的童心,令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向儿童学习。教育集团2014年成立至今,因“向儿童学习”教育理念而生成的教育故事已有500多万字。每个故事都蕴含着向儿童学习的理与趣。

球场上,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一群小个头的孩子正激烈地对抗着显然比他们高出不少的孩子,呐喊声此起彼伏,比赛接近尾声,比分为0:16,显然没办法翻盘了。观众台上有人纳闷地问童心小学的孩子:“明明是对方一直在进球,怎么你们也跟着欢呼雀跃?”他们答道:“为别人的成绩而欢呼是应该的,我们今天输了也不会气馁,友谊第 一嘛。”

比赛结束后,其他孩子都离开了,童心小学的孩子自发留下来捡球场的垃圾,并把这些垃圾装进了随身携带的环保垃圾袋。工作人员看着这一幕,忍不住赞扬他们,这些孩子反而“推销”起手中的环保袋。这些环保袋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丰富的色彩、巧妙的造型,一点也不输“时尚手袋”。孩子们也形成了习惯,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



|张志凯

稿张 倩

闫 丽

 
上一篇:电子版2022年第28期 总第76期 《德育报 - 阳光周刊》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1期 总第79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