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3期 总第81期
发表时间:2022-10-10     阅读次数:     字体:【

图片






欢迎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2年第33期 总第81期




01

阳光报道


一个级部就是一所小学校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组织变革探索


针对的难题:一所一直超速发展的多校区大规模学校,资源被稀释,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发展速度、资源配置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冲突。

“我是花都汇校区二年级的级部主任,本月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将级部特色课程与延时课程进行了有效融合,不足之处是课程的系统性与深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希望得到课程与教学部更为具体的支持。”

这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每月级部复盘式考核的现场。复盘式考核是学校在开展以关系为中心的“平层一体化”组织变革探索中,赋能级部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为什么会选择“平层一体化”这样的管理组织架构?又为什么会以“级部管理翻转”作为撬动组织变革的支点呢?



文修足球之“礼” 武练足球之“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始建于1936年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根植师生心中的体育课程育人理念。学校以足球为媒,文修足球之“礼”,武练足球之“力”,走出一条“文武兼修”的足球课程育人之路。

竞技体育大多充满“激情与野性”,足球运动的拼抢争球近乎野蛮,但学校在足球运动中巧妙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教育,彰显了足球校本课程的“文修”功能。在足球比赛中,学校对球员和观众提出了明确的礼仪要求。赛前,球员换球衣球鞋,换下的衣服鞋袜要叠放整齐,养成良好习惯;赛时,从整齐入场、挥手致意、相互握手,到结束时双方再次握手,向对手、裁判、教练、观众致谢,无不融入了礼仪的元素,体现出足球运动独特的文明气息。



02

师生成长


教师群体性成长的“秘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校长理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积极探索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家校“无缝衔接”成长不间断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五大六自”家庭拓展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多了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可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科学个性发展等问题让不少家长无所适从。

针对这一问题,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把学生发展的“全时域”纳入教育视野,提出“五育联动,家校共培”的全程全面育人理念,以“五大”(大德育、大体能、大人文、大艺术、大创造)课程为载体,塑培具有“六自”(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责任自知、生命自强)特质的二小“小能人”。“五大六自”家庭教育课程的推出,是二小教育人的爱和责任,是我们对使命的理解。



转变观念 把课余生活还给学生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更多地回归学校和家庭。面对课余时间的增加,很多家长十分焦虑,于是又给孩子安排了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孩子的休息、运动时间再次被挤占。由此看来,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03

探索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


经过7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断走向成熟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得以开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接力奋进的伟大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实践品格和思想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精神是反映中华民族新文明、凝结社会主义新价值、彰显社会发展新时代的精神,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构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教研体系


职业教育教研是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一线教师为主要参与对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载体,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规范要求,解决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而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设置庞杂,区县及上级教科研部门较难配备相对应的学科、专业教研员。因此,组建完善高效、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职业院校教研队伍体系,是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的重要途径及主要方式。



探索“四抓四式”党建育人机制


在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党支部努力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育人新路径,初步形成了“四抓四式”党建育人工作机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04

教育观察


打造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智库

——记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是于2009年12月经重庆市教委同意,重庆市社科联批准,在重庆市民政局依法登记成立的教育类社科研究机构。研究院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在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教育创新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秉持专业的学术立场,促进政府、学校与社会资本的密切合作,从而推动教育创新成果广泛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实现中国教育实践的系统创新与转型升级。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生成长、学校文化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科研智库支撑。

 
上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2期 总第80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4期 总第82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