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4期 总第82期
发表时间:2022-10-11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2年第34期 总第82期




01

阳光报道


旭日红帆

——记重庆市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


2021年6月1日,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万发码头一对兄妹意外落水,危难之际,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王红旭老师带着年幼的儿子正在江边游玩,看到此险情他没有犹豫便跳入湍急的江水中救人,两名儿童得救了,王红旭老师却因体力不支,被暗流卷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王老师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育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工作中他深受学生喜爱,在两名落水儿童遇难时刻,义无反顾地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王老师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为纪念王红旭英勇救人的模范事迹,传承并发扬王红旭老师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罗正龙、陈喜两名志愿者特意选择在2022年6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正式成立水上救援队,在征得王红旭家属的同意后,将队伍命名为“重庆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



02

师生成长


以“劳”为荣、舞“动”人生


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劳动起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以实施校本劳动课程为抓手,开展了“我骄傲,我是小主人”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的种子种进学生的心中。



爱:通往学生心里的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三国志》中提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教师想要赢得学生的认同,有效推进教学和育人,亦是“人学”为先、“攻心”为上。通往学生心里的路有千万条,“爱”则是一条捷径。



每个学生都有上场参赛机会


深圳百仕达小学视体育为教育的基石,不仅希望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更希望学生能掌握体育这种世界语言,从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积极改革体育课程,拓展情境体育应用,大力开展足球、篮球、游泳、帆船、击剑等运动项目,家校共育,以体树人。



03

探索创新


构建高职大思政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创新,坚持教学策略与教学战略相结合,打造凸显类型教育特色、学生切实喜爱受益的高职思政课,多年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德技并修的红色工匠人才。



中小学思政教师要专职更要专业


思政教育是塑造学生“三观”的教育,中小学思政课质量建设至关重要。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寄予厚望,多次谈到加强思政课教学和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问题,期待出更多的“金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期盼,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中小学思政课质量?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都把焦点聚焦到一个需要重视落实的工作上,就是关于专任教师的问题。不过,客观讲,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编制上和人事安排上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编制的紧张、原有专任教师数量不够、当前的任课教师业务薄弱等,因为过去对这项工作的确重视得不够。因此,首先要抓专任教师的问题。我认为,重视“专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然而,我认为抓岗位专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专任”既要强调“专职”,更要强调“专业”。所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不能止于岗位专任。岗位专任只是基础性工作,只是第一步,要进一步强调施教专业。只有从岗位专任迈向施教专业,教学质量才能更有保障。围绕“施教专业”的问题,有三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一辈子学做教师


大学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灌南县白皂中学。这是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刚进校,校领导就把高二高三两个年级的生物学科教学任务交给了我。我感到“压力山大”,本想找借口推脱,但想到我当时是全校唯一的生物教师,只能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上第一节课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和我年龄相仿的学生,竟然觉得有些战战兢兢,两腿也有点发抖。出乎我意料的是,这堂课居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说我对知识讲解透彻、思路清晰。校领导也鼓励我在生物教学这块园地里好好耕耘。这样的肯定与鼓励让我这个刚刚站上三尺讲台的农村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暗下决心,要在生物教学领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是行动。毫无教学经验的我,决定首先从梳理教材开始,从瞄准考点、搭建知识体系入手。身边没有同行可以学习借鉴,我就骑两个半小时自行车到县城中学学习。后来在校领导建议下,我到隔壁县的灌云中学“取经”,每天仍是骑自行车前去,即使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我每天在灌云中学听一节课上一节课,虚心向前辈学习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执教的高三班级连续两年的教学成绩都得到了学生和领导的肯定,至今这两届许多学生和我还有密切交往。



让学生在劳动中汲取精神养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为将劳动教育做深做实,我们学校多措并举,引领学生上好“人生第一堂课”,在劳动中汲取精神成长的养分。



04

教育观察


打造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智库

——记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是于2009年12月经重庆市教委同意,重庆市社科联批准,在重庆市民政局依法登记成立的教育类社科研究机构。研究院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在公益性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教育创新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秉持专业的学术立场,促进政府、学校与社会资本的密切合作,从而推动教育创新成果广泛惠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实现中国教育实践的系统创新与转型升级。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生成长、学校文化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科研智库支撑。




 
上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3期 总第81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5期 总第83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