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9期 总第87期
发表时间:2022-10-28     阅读次数:     字体:【

01

阳光报道


用“12345青春党建”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党委


编者按:万众瞩目的党的二十大将于今年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它是全 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坚持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唱响了学院“12345青春党建”的主旋律,以此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党委作为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市基层党建工作“100示范群”单位,积极培育“12345青春党建”品牌,引领创新学院大思政、大德育,真正发挥党委弘扬主旋律、营造新风尚、凝聚正能量的巨大作用,学院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真正体现了经贸学院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党委(以下简称“新世纪党委”)是浙江省杭州市基层党建工作“100示范群”单位、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 国示范学习服务中心。学院始终坚持“政治核心、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党建工作定位,立足“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乐”的新世纪教育价值观,积极培育“12345青春党建”品牌,不断破解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积极培育“12345”青春党建品牌

民办学校怎样加强党的领导,民办学校党委工作的立足点和抓手是什么,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自2007年建立党委以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长期实践中新世纪党委将“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党建工作体系,熔铸提炼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的党建品牌——“12345青春党建”。其内涵是:“1”是遵循一个根本指导思想,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心入脑、进课堂、全覆盖;“2”是建好两个基地,即抓好党建文化陈列室、红色纪念馆和沙地博物馆等基地建设;“3”是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三统一,即党委主体责任与学院投资主体的统一、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统一、与办学目标(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的统一,发挥党委把方向、稳投资、促发展的政治核心功能;“4”是创新4大主题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读百年党史”“百名青年看百地剧变”“百名青年绘祖国万疆”“百名青年联百村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5”是建设好5大文化长廊,即丰富敞开式阅读长廊、开放式钢琴长廊、党建历史文化长廊、中国古典文化展示长廊、幼儿科技生活体验长廊等5大长廊,将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共促共进,实现党建对学院育人工作的有效引领。

“12345青春党建”品牌的实践意义

新世纪党委培育“12345青春党建”品牌,从横向拓展了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成人成才的广阔天地,从纵向破解了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痛点问题,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彰显品牌的力量。

抓德育就是抓教学质量。“12345青春党建”品牌如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新世纪党委提出并践行“抓德育就是抓教学质量”的理念,好教育需要有好教师支撑,高质量需要有真功夫铺垫,在党建工作引领下,新世纪党委把党建工作延伸到校本培训之中,学院以“提问”“结课”“听课与评课”“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开展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补齐短板、抬高底部,教研组活动隔周开展、精心准备、有声有色、专业性地解答了教师的思想认识、专业疑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认同感,真正起到了以研促教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开展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期末集中评卷工作,通过集中评卷使教师对课堂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薄弱环节了如指掌,以生为本、以生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院组织全体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舞了广大师生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情怀,学院党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全 国民办高校党史学习知识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创“金沙芳华”先锋号 做“美好教育”先行者

浙江省杭州英才高级中学党总支


浙江省杭州英才高级中学以守护传承“红色根脉”的政治自觉,在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党委的指导下,首创“金沙芳华”访学研读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杭州市总工会命名为“2021年度杭州市工人先锋号”。

为积极投身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学校党总支开展了第二阶段访学活动,组织高一年级新生,历时两个月走访了11位英雄老兵,收集整理了他们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峥嵘岁月传达着老兵们对英才学子的殷切希望,同学们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杭州英才高级中学在培育“金沙芳华”访学研读岗的过程中,以浙江“两个先行”奋斗目标为引领,以“美好教育”的壮美蓝图为标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功成必须忘我”的精神境界、责任担当和奋进姿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02

师生成长


做积极型父母,教孩子正确应对消极情绪


案例:放学后,小军(化名)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开心地和妈妈分享今天的在校生活。回到家后,妈妈要为家人准备晚餐,于是让小军自己完成作业。妈妈先在厨房喊了一遍:“宝贝,你先写作业,妈妈做饭。”小军没有回话。于是妈妈又喊了一遍:“宝贝,你该写作业了,知道吗?”小军轻轻地“哦”了一声后,就在房间里玩起了乐高玩具。妈妈没有听到小军的回应,便走到房间,看到小军正在玩玩具,加大音量生气地对小军说:“小军,你现在应该干什么?”小军看向妈妈,非常不情愿地说:“写作业……”随后,眼泪从小军脸上落了下来。

分析: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表情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因此,家长要充当他们眼中的积极角色。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情绪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消极情绪的承受能力较弱,当无法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时,家长应看见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安抚他们,帮助其合理发泄情绪。

当孩子因为不愿意写作业而产生消极情绪时,不少家长都会像小军妈妈一样,严厉地批评,并认为这是对他们负责、关心孩子的表现。家长们用“回家第 一时间写作业”的标准要求孩子,但孩子却认为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回到家中自己应该好好休息、放松玩耍。因此,当家长让孩子回家后立刻写作业时,他们会出现磨蹭、拖延的情况。实际上,此时孩子的消极情绪已经出现了,只是不太明显。当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的消极情绪扩大,就会用哭闹或其他过激方式宣泄情绪。



一次捐赠活动引发的系列德育


某日,学完一篇有关捐赠和慈善的课文后,几名学生在办公室与我聊天。其中一名学生说:“很想真真切切地捐赠一次,想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帮助了谁,我的帮助给他带去了什么改变。”“我也是,我也是。以前也捐过钱,但不知道我的钱去了哪里。”

一时间,大家七嘴八舌,热情高涨。我校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们家庭条件优越,从未体会过贫穷和匮乏。此时,他们既已萌生“兼济天下”的感望,何不推波助澜一下?于是,我提议开展一次班级募捐活动,全程由学生们自己确定捐赠对象、收集捐赠物资、寻找捐赠途径,我只负责参与捐赠。我的提议得到这几个学生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成为此次活动的骨干,很快完成了分工,并且在主题班会上向全班发出了倡议。



03

探索创新


内生德育资源 内升德育动力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审视教育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德育的作用。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内生德育资源,内升德育动力,在学生心田种下一颗德育的种子,为他们的成才成人赋能。学校从实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立德树人的实效出发,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去得了”3个层面循序渐进地构筑德育体系,盘活德育资源,放大德育合力。



年级家校协同也讲微创新


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希望。教育好学生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家校协同共育已成为新时代备受关注的政策热点问题。当下学校面临的诸多教育困惑和问题需要家校协同解决。



用劳动教育为班级文化铸魂


“老师,谢谢您帮助倪翠(化名)进步!”读着倪翠妈妈的短信,我的心情激动起来——这是我接手这个班后,第 一次得到家长的肯定。

我接手的这个班综合评价较差,任课教师可以列举出一串令他们记忆深刻的名字和一个个颇有感触的故事。我仔细听着,努力观察着,希望早一点找到引发班级发生变化的突破口。

倪翠像个假小子,大大咧咧的,学习成绩不好,遵规守纪的习惯很差,但在班里是“领头羊”,影响很大。于是,我把她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对象,她也就成为我第 一名家访的学生。原来,这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妈妈含辛茹苦地照顾她。倪翠很懂事,主动帮妈妈干农活、做家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特殊的经历,她对身边的一切都不太友善,经常惹麻烦。对此,她的妈妈非常烦恼。



向美而行语文教学的美育取向


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写作手法、文体等进行品赏。可以这样说,语文是语言、思维以及审美的辩证统一。向美而思、向美而探、向美而行,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美能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反思。反过来,思也能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美思互摄、美思齐飞、美思共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04

教育观察


对话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

“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重庆取得了哪些成效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重庆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校内校外“一盘棋”,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作业管理有效加强,课后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课堂改革逐步深化,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一年内有效减轻”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双减”接受度、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上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8期 总第86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40期 总第88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