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40期 总第88期
发表时间:2022-10-31     阅读次数:     字体:【

01

阳光报道


放飞民教梦想 书写创新辉煌

——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播种希望铸造教育品牌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一使命,中小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素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誉的贵港市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贵港市近年来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才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推动这座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西江之滨崛起。近年来,在教育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广西各地相继新建了一批学校,其中涌现出诸多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高、师资力量强、办学环境好的民办学校,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就是其中之一。

坐落于钟灵毓秀之地的广西贵港市创新中学创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施行的2003年,是一所不使用国 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非营利性完全中学。建校以来,创新中学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实行名师治教,在教育管理上追求规范、细节,在教学工作上追求合格、均衡,在学校发展上追求特色、和谐,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学校艺体教育已建成教育品牌,取得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人才辈出”的教学成果。



02

师生成长


以高质量教师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是党和国 家的重要关切,也是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近些年,乡村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但优质课程、优秀师资、科学管理等“软件”还比较匮乏。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教师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乡村教育振兴才会如源泉涌动般不断发展。加强乡村教师教育,以高质量教师教育赋能乡村教师全面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意义重大。



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培育时代新人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 一资源,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适应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求,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身能力是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重中之重。



班主任工作贵在坚守价值


我做了21年老师,20年的班主任,有个问题我想我可能得思考一辈子,那就是:怎么做个班主任?

我想从一个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说起。2005年,当时学生处主任石伏平提议组建北京市第八中学德育工作坊。工作坊通过沙龙的形式,针对班主任和年轻老师们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非正式、小规模、有启发的交流与探讨活动,探讨德育问题的实质并共同研讨解决策略。就是在这里,使我开启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03

探索创新


“三个保障”助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落实新时代实施大思政的新要求,高校应当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近年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会同所在地有关部门,从推进地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入手,以教学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本保障,联手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教育和体育局及所属7所中小学,共同打造形成了“1+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模式,实现了思政课因地制宜、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其中,教学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保障”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文化人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要“扎根中 国大地办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国 家战略。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是“文化自信”,而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3种文化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艰苦时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髓。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落实革命文化教育?实现育人课程的内容统整,建构交互对话的教学样态,创设立体鲜活的生活情境,是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家园共育,创新一体化德育评价模式


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园共育关系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共同的责任。《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幼儿园可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现实中,由于家园关系中的互信缺失,阻碍了家园共育的形成。安康市第二幼儿园以提升家园生态道德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习惯养成和个性心理品质为目标,以活动过程和成效为评价依据,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社会成为幼儿的课堂,使幼儿的良好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思政课如何实现优质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突破点在增强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学校综合创新思政课的主持人,我结合十余年来的实践探索,就如何上出优质高效的思政课谈两点看法。



04

教育观察


让劳动教育融进生活的“土壤”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将“大自然课堂”与育人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就把劳动课搬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基地的稻田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还记得初夏蛙鸣 ,插秧时节,我们一起走进田间,亲手种下的太空水稻吗?看,秋来了,稻谷熟了,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一阵秋风吹来,飘来阵阵稻花香……” 近日在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研学基地,学校部分学生和党员教师在书记、校长何海洋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堂劳动实践课。



“五育”并举 相融无痕


如何做到“‘五育’并举,相融无痕”?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浙江省江山实验小学注重融合思维,通过节日活动、课程建设、全科阅读等契机,利用“+”思维将多学科知识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上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39期 总第87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2年第41期 总第89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