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3年第6期 总第104期
发表时间:2023-04-13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3年第6期 总第104期

01

阳光报道

科技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科技、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在中小学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劳动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路径。从目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两种现象:一是以清洁、烹饪、养护植物等劳动为主,创新的、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参与较少,二是积极倡导在劳动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但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将“科技实践”“技术制作”等同于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实施充满“技术味”而缺少“劳动味”,没有体现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合科学教育,以下3个要点值得关注。

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嘉实希望小学建设跨界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从“感受体验”“技能训练”“探究学习”“创新创作”等维度,对学生的劳动全过程进行精准指导和量化评价,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02

师生成长

教师发展机构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动力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首要任务。构建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既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的成功经验,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教师成长的钥匙

我们在学生时代或许曾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富有爱心,甚至毕业多年仍然念念不忘。当我站上讲台时,也渴望成为这样的老师,用知识浇灌出美丽的花朵,用热情去感染每一颗心。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感到无比挫败。一遍又一遍认真备课,一次又一次课后辅导,为什么还是起不到多大作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教师创新素养的提升之道

“创新素养”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热词,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趋势。那么,广大教师如何找寻创新素养提升之道?通读美国罗德学院教授、莎士比亚戏剧研究专家斯科特·纽斯托克的《像莎士比亚一样思考——创造力教育的历史之镜》,笔者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创新态度、创新知识、创新技能”3个方面。

呵护每一双“隐形的翅膀”

新学期返校第 一天,小C(化名)刚迈进教室便被一张特大的浅黄色课桌吸引。“咦,教室里怎么会有一张这么呵护每一双“隐形的翅膀”,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这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以下简称凤小)教育人的担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大的课桌?”正当小C疑惑不解的时候,班主任走了过来,拉着他来到桌边:“小C,来,快坐下,感受一下舒不舒服。这是学校特意为你定制的书桌……”抚摸着光滑细腻的宽大实木桌面,小C开心极了。

03

探索创新

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汉轻工大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厚植思政教育沃土,积极构建“盐溶于水”大思政格局,探索“扎根课程办思政、融通要素强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为办好一 流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底蕴,为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鲜活样本。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出教育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大众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利用居家时间上好劳动教育课

2022年11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征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清单的通知》,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3大类劳动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常态化有效开展吟诵 走进诗词本真多种朗读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特点,把握其意蕴,领略古人读书“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之法。在教学中,教师将意境吟诵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联系自己过节时的感受展开想象。

扎根湘东 特色育人

——江西省萍乡市麻山中学校本课程和劳动教育特色实践

办学有特色,教育才有活力。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地理文化和办学历史,所以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基因,它是学校发展之源,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标。江西省萍乡市麻山中学便以自身的办学历史、地理文化和办学特色为传承,根据“双减”政策和“五育并举”创新,凭借校本课程和劳动教育打造出自己的教育特色。

江西省萍乡市麻山中学(以下简称麻山中学)创办于1960年,地处湘东区麻山生态新区中心,毗邻国 家4A级风景区麻山幸福村,校内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其中体艺设施尤其完备,名列全 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获评“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以“有猷、有为、有守”为校训陶铸英才,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为守正的时代青年。

奏响“人才强校”三部曲 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为抓手,不断健全机制、优化政策,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生态,凝心聚力引才育才,多措并举用才留才,全方位构建起人才成长闭环,协同奏响“人才兴校”三部曲,不断汇聚人才新合力,助力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

报纸版面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3年第6期

我们下期见

编 辑|张志凯

审 稿|张堡盛

终 审|闫 丽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

引领创新 提升发展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3年第10期 总第108期
下一篇:《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3年第11期 总第109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