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坐拥华南农业大学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灵动教育”引领校园精神文化。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学校以“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为办学理念,视每个学生为一粒种子,让学生在钟灵毓秀的园地里舒展个性、绽放自我。借助大学资源、家长资源,以及省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学校积极探索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打造科普实践型劳动教育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关乎时代新风新貌的培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精神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从组织形塑、国民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维度着力。
开耕的号子吆起来,开耕的锣鼓擂起来,开耕的舞蹈跳起来,开耕的锄头抡起来!重庆市合川区草街街道古圣村“红色古圣·生活育人”暨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2023年开耕文化节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研学基地举行。孩子们在载歌载舞中观牛犁、开春耕、悟非遗,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别样的劳动教育。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属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现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130所,在校学生11万余名,其中9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
贫困学生资助作为教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兜民底工程。近10年,巴州区探索出“资助+育人”模式,学生资助资金累计超7.9亿元,惠及60万余人次。2022年,全区通过落实“奖、助、贷、免、补、减”等资助政策,资助7.3万人次,发放金额1.02亿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的目标,也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庄严承诺。
★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道光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自我介绍。怕他们没有写作的思路,我设定好大概的写作内容,如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优缺点,包括喜欢的明星、书籍、电视剧、动物等。
★以全过程实践教学培养农村卓越教师
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以培养“多能一专”的农村卓越小学教师为目标,实施全过程实践教学,注重与时俱进和优化创新,确保了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化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应该如何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辽宁省新民市城南小学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从“新”字入手重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 家风建设 “三德”必不可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大德、公德和私德(以下简称“三德”)教育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家庭教育中的“三德”教育的重要性。
★ 以分项学业评价实现轻负高质教学
评价是教学的牛鼻子,为打破“一张卷子、一个分数”的局限性,2012年起,浙江省嘉兴南湖实验学校开始以低年级期末游园活动取代期末考试,2014年起尝试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分项学业评价。分项学业评价是指在对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科能力(含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3个维度建构评价内容,选择适切的评价方法,统筹教学与评价活动,让评价回归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实现轻负高质。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多年来,山东省烟台第十四中学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办学宗旨,秉持“智行千里、德赢天下”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创设有温度的育人环境,构建高品质的育人生态。经过12年的接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立足实际、符合学情的向心教育“345”育人模式。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致力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灵魂。
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渝北实验三小”)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教育宗旨,始终坚持“微笑德育”。多年来,学校从“活动育德”“常规育德”“全员育德”入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把德育工作做细、做活,做出成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