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优师计划”培养共同体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2021年起,国家启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对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湖北省教师教育重要基地和首批地方“优师计划”主培学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定向、聚焦优秀、强化管理、深化协同,着力打造“优师计划”培养共同体,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做到三个明晰。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作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打造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抓手,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新生态。
仁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衡量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师爱无声,如同阳光,能温暖学生的心田;师爱无价,如同甘露,能滋养学生的心灵。老师的仁爱铸就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要传递仁爱的接力棒,把自己的温暖和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用师爱浇灌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将“仁而爱人”的教育初心贯彻到底。
“老师,小嘉刚刚下课和小乐闹起来了,还在班级里大喊大叫。”“老师,小泽刚刚上完厕所又跑了,还到操场上打闹。”“老师,小乐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被老师点名了。”……最近,一下课就有班干部围在我身边,反映这样那样的问题。
★把握好“四个关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2新版课程方案和标准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更加注重面向未来。课堂教学只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正确处理把握好“四个关系”,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产教融合是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来理解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与产业、教学与生产三方面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学、德国的企业学徒制。学徒培训制被认为是最好的产教融合形式,参与认证职业教育资格被认为是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或社区学院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受到各国青睐。我国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产教融合实践也就此拉开帷幕。为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多元路径,第58·59届高博会专门设置以产教融合及范式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产教深度融合何以必要、何以发力和何以实践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 素养时代导学案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以导学案为载体和引领的课堂教学随处可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导学案陪伴着我国几轮课程改革,始终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今天,课程改革进入素养时代,梳理和提炼导学案教学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实践,同时,对标新课程审视存在的不足,做到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旺盛导学案教学的生命活力,推进新课标理念落地课堂,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减负提质、健康发展。
★ 创新性激发沂蒙精神教育活力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命力与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随着时代进步历久弥新,体现出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立足时代需求,我们需要创新教育传承路径,从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以新的思路持续推进沂蒙红色教育理念、内容、形式、载体各方面的创新,将沂蒙精神融入时代育人体系,激活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生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让沂蒙精神在铸魂育人中焕发时代光彩。
自2020年以来,浙江省以改革创新为主基调,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双高”建设。作为首批浙江省中职“双高”建设单位,湖州市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长兴职教中心”)以创新思维打破发展瓶颈,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内涵提升,实现了办学实力全方位提质升级。当前,学校正以昂扬姿态破浪前行,以成为省内标杆、全国一流的现代化高水平中职学校为目标,打造新时代“工匠摇篮”。
重庆经贸管理专修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一所专注于高考规划、高考升学教育、高教助学的高等教育专修学院。办学20多年来,学院秉持“务使人人提升、个个成才超越梦想、成就国家栋梁之才”的办学理念,坚持“目标引领、尊重个性、精细过程”的教学模式,为有志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