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落实落地。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高素质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脊梁性人物,是撬动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的杠杆点。2021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开启中西部乡村优秀教师精准补给工程,为促使城乡基础教育、东中西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增能,其历史意义、独特贡献不容小觑。深刻认识“优师计划”蕴含的新突破,全面深入落地本计划,无疑是构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行动。
★拟“专属”评语,显育人匠心
班主任期末评语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班主任拟一则“专属”入心的期末评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了解,能激发学生向上的活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撰写评语时套用网络模板,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泛泛而谈,无法达成期末评语“导航”的效果。为达成评语育人的最佳效果,班主任在撰写期末评语时,应当在评语撰写的内容与评价形式上创新。
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处于持续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班主任要坚持德育和心育“两手抓”,将心育和德育有机整合,在思考和制定班级管理措施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态,以学生心理发展动态为起点,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安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它引导我们给生活做减法,给精神世界做加法,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正如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心理健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探索德育课程体系的道路上,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九中学通过心理学的层层渗透,不断滋养德育这块沃土,打造“走心德育”综合课程。学校对德育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分级目标,同时细化各年级的具体操作要点,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
★ 全环境育人助学生粲然成长
每天清晨,在山东省安丘市兴华学校(以下简称“兴华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群刻苦训练孙膑拳的“兴志少年”。他们用激情演绎着勇敢和自信,用一招一式传达着努力和坚持。多年来,兴华学校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细化育人、课程和管理三大目标,以“兴志”教育课程体系与“兴志”教育管理体系的落实为基本路径,形成了原生态的全环境育人模式。
★ 数字智能评价 落地“三花五育”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福建省厦门市人民小学(以下简称“人民小学”)通过对国家“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整体育人目标的深入理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出“三花五育”多元智能评价系统,建构了一条“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评价生态实施路径。
★ 体育改革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全员运动会是学生最期待的校园活动。运动会设置了“最长的绳子”“夺冠高手”“旋风跑”等30个运动项目,每一名学生都要参加5个运动项目,教师、家长也要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比赛。
建校仅9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以下简称“二十三中”)以“黑马”之势迅速发展。学校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美育特色教学模式,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走出一条美育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在重庆市江北区核心地带,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附近,有一所教育设施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学校——重庆两江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学校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秉承“汇八方英才,育两江巧匠”的育人理念,勇立潮头,守正创新,在“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蹚出了一条富有两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培育出大量德技并修的新时代“两江巧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