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3年第46期 总第144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则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
前不久,采访几名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师范院校学生,问起他们从教的初衷,学生们都不约而同提及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曾遇到过改变自己一生的好老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学生时代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遇到一位好老师,就如同邂逅了一束光,照亮人生前行的方向。
10月23日,在重庆市云阳县彭咏梧小学,手工达人与辅导老师一起,将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历届国际体育赛事的“运动会吉祥物”搬上课堂,通过“美工社团”活动让孩子们热爱各项体育运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育美学观念,熟悉手工制作。
★ 坚守卅载育桃李 左手书写教育情
——记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岩湾小学教师戚国敏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岩湾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一堂主题为“装书包”的劳动课正在进行着——
“同学们,书包中应该装入哪些物品?应该怎么样整理书包呢?”
“课本”“作业”“文具”“分门别类,整齐有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大家回答得都很棒,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话音刚落,伴随着左手的起伏,“装书包”几个字工整地出现在了黑板上。
这位循循善诱、带着学生学习良好劳动习惯的人便是岩湾小学教师戚国敏。
★让学生成长充满幸福味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幸福作为一种体验、一种能力,赋予学生幸福力要给予肥沃土壤,让幸福的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成长;要给予充分发展时空,让他们成长充满幸福味。
★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双减”背景下如何将“劳动教育”与“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些都是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农村学校学情,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环境和学校资源,将习作教学和劳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增强劳动意识,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 培植劳动精神,奠定幸福根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令人担忧。学校探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育人新常态,寻找课程改革的生长点,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三心家长工作坊”助力家校共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城区,在多年的办学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始终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合作育人,于2017年首批成为“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学校力求根据儿童成长发展规律,正确把脉家长需求,以“三心家长工作坊”为载体,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创新路径。
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学生的培养,首先要聚焦“德”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说:在人的全面发展里,起决定作用、主导成分的是道德。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为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让其能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发展,追求大写的“我”的存在与发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人体会到尊严感”。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3年第46期
我们下期见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