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3年第51期 总第149期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充分利用三方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福清市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河仁慈善基金会提供物资保障,福建师范大学则发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引擎作用,特别在学校发展规划、内涵建设、课程指导、教学常规等方面,给予具体细致的帮扶指导,如每年选派优秀毕业生到校顶岗薄弱科目教学;选派专家名师送培送教,指导课堂教学;还持续投入教科研经费,支持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精准教学与精细化管理平台,助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亟须“拧成一股绳”,树立系统思维,打破学段区隔,做好统筹和衔接工作。
★ 学习立校 让教师过有品位的专业生活
2023年9月,在办学10周年之际,深圳市龙岗区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宝科实验”)由一所街道学校升格成一所集团总部校,24位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入职该校,开启完整教育的新征程。在学校200多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超120人,教龄不足3年的新教师35人。一批批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当家人”“发家人”,新教师也将在宝科实验以“学习立校”为基本方略搭建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中完成蜕变。
★传承感恩文化“三部曲”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包含着华夏先民对生命的珍爱、对他者的关怀、对恩德的感激、对祖国的担当和对自然的敬畏,积淀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感恩及其报答行为的深刻理解。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更好地感受、亲近、认同、践行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感恩,更好地传承感恩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别样的场域 同样的成长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支教,是党和国家满足群众对“上好学”需要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有着数量庞大的支教教师,奋战在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战线上,努力践行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号召。目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有33位干部和教师,分别在县域中学、农村学校、民族地区学校等地支教。我认为,支教教师对支教工作的价值立场和情感认同将直接决定支教质量和自身幸福。支教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从精神、教育、生活出发,追求国家和个人价值达成,化解支教被动性的任务驱动型状态,涵养教育家精神和教育情怀。
★旅行让生活更美好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阅读课外书,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出去走走,开阔视野。
党建引领“五育”,是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为核心,全面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羊口中心小学党支部秉承“学生在哪里,党建思政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的初心,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党建领航、‘五育’齐行”的党建品牌,强调了党的领导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 开展“同频”思政 指向协同育人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开展“同频”思政,不断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着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溧水样本”。
★ 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生态
植物生长需要有适合的土壤、空气、阳光和养分,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育人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文化是“润”出来的,而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其重点在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也就是说,当一所学校充满和谐自主、以师生为主体的教育氛围,让人处处能感受到鲜活的学习场景,这所学校的文化肯定不会差,学校教育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构建“科技”“销售”“文化”三轮联动体系
——当好致富好帮手,提增居民幸福感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现有江北、长寿两个校区,江北校区地处国家4A级都市旅游区观音桥商圈,长寿校区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菩提山文化公园。学校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校学生1.3万余人。系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石化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首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重庆市第五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重庆市绿色校园、节水校园等。
★ 立德树人担使命 启智润心育英才
——山东省临清市京华附属小学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
浇花先浇根,育人先育心。近年来,山东省临清市京华附属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创新德育理念、内容、载体,把德育内化到环境、管理、教学、活动等各领域,构建起“时时、处处、人人”皆育人的学校全环境立德树人体系,真正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3年第51期
我们下期见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