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
《德育报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4年第5期 总第154期
“这是劳动课还是美食课?”2023年9月5日,河南省长垣市第 一初级中学校长蔡瑞昌的朋友圈发出了一组图片,身穿蓝色校服的学生正在摘毛豆——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晚餐。学生三五成群,或蹲或站,个个脸上漾着笑容。看到此情此景,蔡瑞昌不免有些“得意”地说:“基地的学生真幸福。”
走进新时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倡导要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课堂的中央、活动的中央,这切合了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致力于“自能教育”的开发研究,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觉锻炼、自由发展”为育人使命,培养天性自然、思想自觉、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本色儿童,使他们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 做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守望者
向师父学习、向同行学习是我教学起步时站稳讲台的关键。我的第 一位教学师父是钱玉声老师。钱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暴露出来的每一个小问题。那时候常常为备一节课琢磨到深夜,查阅手头有限的资料,逐字逐句撰写、推敲教案,写完了再背。记得第 一次上大市公开课,我在组内试讲后,面对同事们“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指点,情绪几近崩溃。钱老师此时却一反以往的严厉,肯定鼓励我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辨别地吸纳别人的意见。于是我反复修改,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无数遍地试讲,推敲每一句话,计算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虽然正式上课时仍有遗憾,但这次反复磨炼的过程让我受益良多。从那以后,我不再畏惧别人的批评,学会了如何采纳别人的意见,初上讲台的慌张、无序、忐忑慢慢变成了踏实、沉稳、自信。在钱老师退休后,我又先后拜多位优秀教师为师。课堂内外,他们悉心指导,我虚心受教,他们要求严格,我不敢懈怠,他们不仅教给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还教给我为人治学的态度和精神。
★ 每一朵花都在竭尽全力
早先知道桂花绽开的是一群鸟,那时枝头上的花蕾才刚刚撑开,小小的一两瓣,含蓄又热烈。鸟雀们为争夺一两颗花蕊,在林子里、水池边,乐此不疲地追逐打闹。鸟雀的喙在清晨里衔过桂花,唱出的歌要香一整天。不论枝叶有多么茂密,也掩藏不住沁人心脾的桂香。
★ 家校沟通非小事
家校沟通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对班主任来说,家校沟通是工作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大大小小或难或易的沟通几乎天天都会遇到。家校沟通得好,能够助力班级管理,反之则会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拦路虎,牵制本就有限的精力,不利于班级稳定与家校和谐。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形势下,网络传播媒介、渠道和载体的多样化为我们讲好和运用好“大思政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元宇宙、人工智能和ChatGPT等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消弭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网络语言也在不断重塑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思政工作者应深入理解网络语言,洞察作为网络主体的青少年的心理动态,构建新型语言体系,提高网络育人能力,进而激发网络“大思政课”的时代力量。
★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二小学 拓宽美育路径,让每个学生向阳而生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章贡二小”),坐落于苏轼笔下的宋城章贡。近年来,章贡二小发挥优势,践行美育,围绕“向阳而生,向爱而行”的校风,秉承“心向党、德向善、学向勤、品向美、行向远”的教育理念,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育美于心,让芬芳之气香满校园。
★ 中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是其本质的类型特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产教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考核评估,产教融合一项占了较大的比重,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产教融合落实得深入不深入。
★ 微视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契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能助力学生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增进理解、锻铸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能、提升个人魅力、增添课堂色彩,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月11日上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专修学院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修学院专委会”)2023年年会暨全国专修学院第八届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哈曼酒店举行,本次会议以“以党建为引领,促进专修学院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办专修学院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专修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4年第5期
我们下期见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