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创新教育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育报阳光周刊》

首页 > 出版刊物 > 《德育报阳光周刊》

欢迎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电子版2024年第15期 总第164期
发表时间:2024-05-24     阅读次数:     字体:【




欢迎阅读

《德育报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4年第15期  总第164期



01

 阳光报道


★  北京市门头沟大峪第二小学  红领巾回收站化作德育“金钥匙”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大峪二小”),有一间红领巾回收站。从2000年设立之初到现在20余年来,红领巾回收站不仅成为学校特色德育品牌活动,更延伸到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代学生心中。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首都文明校园”“全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先进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校”“北京市节约型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  下足功夫做好“大思政课”建设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大思政课”建设,呼吁在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的同时,在价值认识、内容构建和方法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建设好“大思政课”,加快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63名山里娃在城区学校乐学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打造“家园式”寄宿服务


早上7点,生活指导教师准时叫早,带着学生们一起叠被子、洗漱,随后一起享用热腾腾的早饭……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以下简称“城东小学”)的63名寄宿生开始了新学期的住校生活。

城东小学位于主城区,2023年8月,地处偏远的岭南乡小和陈溪乡小撤并至城东小学,63名山里娃来到城里就读。



02

 师生成长 


★  合法化的教师教育学:开启学科建设的大门


教师教育是一项国家公共的教育事业,具有公共性的政策属性,它需要研究和学术的支撑;教师教育也是一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工作,具有行动性的实践属性,它需要研究和学术的支持;教师教育还是一个国家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工作,具有科学性的学术属性,它需要学科制度作为发展支柱。由此看来,具有三重属性的教师教育需要研究和学术的支撑、支持,客观上必须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就是教师教育学。最近,学科新目录颁布了,教师教育学赫然出现在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录中,这对于具有三重属性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或者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元年,开启了教师教育学科的大门。



让道理更有趣的妙计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免不了思想渗透,讲道理就是思想渗透的形式之一。一般的思想渗透往往是班主任通过讲道理来渗透的。一次两次,学生还能接受,但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学生就感到班主任唠叨了,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就变成“唐僧经”了,“孙悟空们”感到头疼,因为从医学心理学上讲,如果同样的话对一个人连续说三遍,就是对这个人的折磨。难怪班主任在班会课上长篇大论,学生在班会课上写作业或沉醉在自我的“精神宇宙”中,不知班主任讲的所以然。班主任的“唐僧经”念了也白念。有不识趣的班主任抱怨道:“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学生真是没办法呀!”“不知道他们在想啥。”……



★  让课堂的开场白更精彩


课堂上一个好的开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情和学习兴趣,所以选择恰当的开场白,不仅能提升老师的魅力,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开场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03

 探索创新 


★   美育浸润的思与行


随着美育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怎样完善美育工作的模式与方法,持续推进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学校美育的探索方向。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艺术教育不是美育的全部,但无疑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和支撑,必须成为学校美育实施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围绕“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在“双减”“双新”背景下进行了思考和行动。



★   构建地方课程  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中心小学作为荣昌区一所地处乡村的普通小学,近年来,全校师生一直寻求突破,以期能打造出属于自身的特色。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驱动下,学校为传承乡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重要阵地,积极承担传承文明与乡土文化之历史使命。

如何以教育之力助推乡村振兴?学校经多方调研,确定以本土课程创建为学校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办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教授学生如何在社会和校园环境中生存,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而服务,因此,教材与学生的家庭、社会、学校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体现出来。



★   最是品格能致远


在我们的文化长廊中,由于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渲染和浸润,演绎出“最是书香能致远”的诗书传承和文化迷恋。书香,原初与芸草保护书籍散发香气有关,后来作为爱好阅读崇尚文化的表征,逐渐成为高雅博学具有精神财富和文化自信的象征,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修养情怀的符号表达。



04

 教育观察 


★  悦阅经典,“墨墨”育人——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特色课程探索


翰墨,文章书画也。一吟一诵,汲取精华;一笔一画,书写精彩。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实验小学为办好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秉承“办有生命温度的教育”办学理念,在“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校训指引下,一直以来坚持做好两件事:读书、写字,使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做有根的中国人。



★  政校企协同育人,共筑产教融合新篇章——重庆市石柱县打造县域工业示范,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变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鼓励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当前,大多学校产教整合、校企合作工作表现为“校热企冷”、产教融合虚而不实等困境,建立“政校企”产教融合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发改委、经信委、教委、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政校企产教融合合作,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纽带打造县域工业示范,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协作模式,实现政校企产教融合,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4年第15期

我们下期见


编   辑|张爱静

审   稿|张堡盛

终   审|闫   丽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

引领创新  提升发展




 
上一篇:欢迎阅读 《德育报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4年第14期 总第163期
下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4年第16期 总第165期

Copyright © 2022-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4032号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开大道西段 106 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11 栋 2101   电话:023-67511171 / 023-67396612(秘书处)  

友情链接: 中国网重庆教育频道   中国政府网

 备案号:京ICP备17052956号-2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