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在浸润 育在融合——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南菁大美育课程体系”实践
美育能够为学生成长注入积极的力量。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简称“南菁高中”)依托学校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环节,构建了全过程、全学科、全生活的“南菁大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实现五育并举,让学生身心都浸润于美育之中。
★ 浙江省嵊州市双塔小学 活力绽放大课间 健康快乐满校园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学生增强体质并坚持每天锻炼,浙江省嵊州市双塔小学(以下简称“双塔小学”)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及空地,开辟19个可供学生课间运动的场所,每个场所对应不同的运动项目,积极推进“1+4”健康大课间活动,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活动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 新时代要培养怎样的“好学生”——由评选“三好学生”引发的追问
在和某市班主任全员培训班分享经验时,有老师问道:“李老师,每学年学校都会评选‘三好学生’,但通常都是先看学习成绩好,其次是思想品德好,最后再看其他好。新时代教育提倡五育并举,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是不是应该把评‘三好学生’改为‘五好学生’?”这个问题不算新问题,但是,从新时代教育的境域去思考,值得去追问我们当下或未来的教育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好学生”。
★ 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要因校制宜
构建科学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资格认证、职称评定、绩效奖励以及动态反映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上的功能,以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我们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致力于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因校制宜,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引领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同时,在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育教学能力为重中实现专业能力提升,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午餐中的“动”“静”交融
每到午餐时,教室就像一个“高雅餐厅”。每个同学都在奋力挥勺,安安静静享受美食,偶尔在勺与碗的碰撞声中混合着咀嚼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有序、和谐美好。从一年级以来,同学们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中午放学铃声一响,音乐班长就打开电脑里的“就餐音乐”,柔美的轻音乐一曲接一曲自动播放,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在“清洁督察”的提醒下,同学们又自觉洗手、拿取餐盒、铺上餐垫、端坐等待……在“前堂经理”的指挥下有序排队、盛饭、打菜、舀汤,然后安安静静地用餐……用餐结束之后,紧接着收拾餐具、整理餐台,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午餐时光可谓幸福时光,“动”“静”交融、心心相印,是对学生进行“食育”的鲜活课程。
系好安全绳,穿好装备,只见一个个“小蜘蛛侠”在十几米高的岩壁上“飞檐走壁”。面对岩壁上奇形怪状的岩点,他们或手抓,或脚蹬,时不时还要挑战身体极限,一口气爬到顶端,再“嗖”一下急速降落……这些堪称动作大片的场面每天都在深圳市松泉实验学校上演。2017年,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的攀岩运动正式进入学校,一场惊险有趣的极限运动之旅在这里拉开帷幕。
★ 建强农村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第二九年制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三名专职思政课教师,足以完成全校的思政课教学任务。但据了解,拓石镇其他两所同类型学校都只有一名专职思政课教师,完成初中阶段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还很紧张。这并不是拓石镇存在的独特现象,而是农村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此外,从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来看,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山区教师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以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有活力、有冲劲儿、创新意识强,但也存在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亟待提高等现实短板,再加上所在学校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这部分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摸着石头过河”,专业成长较为缓慢,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 以德立身树形象 以律正行育人才
近年来,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以办人民满意的高品质“好教育”、打造“优教宝应”教育新品牌为目标,全面落实师德师风工作要求,从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入手,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培养“四有”好老师。
毋庸置疑,幼儿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参与者以及活动对象,本应是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长期以来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当中,一直存在幼儿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以儿童视角组织区域活动。顾名思义,儿童视角就是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其目的是使教育内容更加契合幼儿的情感特点以及实际需要。根据儿童视角的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优化区域活动的组织过程,从而推动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要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23年12月,北京市发布了23项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研究优秀成果。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以“八礼四仪”为载体的小学德育路径探究》案例荣获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一体化德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作为北京市一体化德育基地校和思政课教学示范基地校,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致力于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八礼四仪”为依托,探究小学德育实施路径,让德育切实落地有声,见行见效。
“我们要不断总结,让乡村教育再上台阶。”从珠海参加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回校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亮岩小学(以下简称“亮岩小学”)的老师们,便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
此次珠海之行,他们带去了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项目。
在亮岩小学联组教研办公室里,摆放着那枚金色奖章——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六盘水市首次获得此奖项,也是贵州乡村学校首次获此殊荣,对教师们的多年坚持是一种激励。
扫描二维码,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高清完整版
感谢阅读《德育报 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4年第20期
我们下期见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
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
cqeduin@163.com
023-67396612
023-67516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