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4期 总第233期
|
| 发表时间:2025-09-29
阅读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
|
欢迎阅读 《德育报阳光周刊》电子版 2025年第34期 总第233期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中学教育集团 立足高质量发展 提升集团化办学效能 集团化办学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重庆市永川区兴龙湖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兴龙湖中学教育集团”)秉承“向阳而生,和美与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持续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教育集团成员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提升。
在山东省济宁市老城区运河岸边,有一条名为枣店阁街的老巷子。在这条细长的老巷子里,静静伫立着一所始建于1912年的百年名校——山东省济宁市枣店阁中心小学。近几年,学校紧紧围绕“中华美德处处讲,环境育人时时新”的德育工作中心,按照《关于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很难长期坚持学习,是教师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在价值认同的层面更多地依赖于“读书高”的传统,在这样的学习价值观下,教师只会把学习当作“负担”,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因而,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非常重要。
陕西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推动“三秦家长学校”建设全覆盖
陕西省教育厅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力争到2025年年底,50%的县(区)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区)全面建立“教联体”,推动省市县(区)校“三秦家长学校”建设全覆盖,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教育路上,用爱与智慧滋养成长——记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园长杜蕊 在学前教育的长卷上,有人挥毫泼墨书写改革传奇,也有人低头编织光阴的经纬。作为陕西省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学前教育部负责人和陕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西安航天城第一幼儿园”)总园长的杜蕊,26年如一日,以儿童视角为经,以专业坚守为纬,织就了柔软且坚韧的温暖锦缎。她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幼教行业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我希望在这片田野中挥洒自己的汗水,耕耘未来之路”。
当社会在无感支付等科技领域飞速迈进时,美术教育中的“无感”却敲响了警钟。我们常见学生在描绘叶子时,仅机械地勾勒形状,忽视了叶子那轻薄、透明、尖刺等所蕴含的独特美感,而部分教师教学生绘画时,宛如传授刻板的口诀,忽视了写生的细致观察与情感的灵动捕捉,使得学生在艺术的花园中徘徊于审美殿堂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在抗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指明了方向。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五·九”范式打造“心育生态圈”
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心理活动室里,细软的沙粒从学生的指缝间缓缓滑落。几名学生正俯身于沙盘前,小心翼翼地摆放着微缩的树木、房屋和人偶。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女孩用蓝色玻璃片在沙丘间划出蜿蜒的河流,并且告诉同伴:“这是通往快乐谷的秘密水道。”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沙盘上投下温暖的光斑。那些微型景观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静静诉说着学生内心的故事。这方寸之间的创造,正是9年来学校深耕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缩影。
教育就是德业,教师以道德为业。因此,师德作为教师专业最本质的表征成为可能。师德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师生关系以及教师成长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表明师德不仅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而且是贯穿教师发展的动力系统,更成为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著名伦理学家贝克说过:“人类需要道德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而不仅仅是增加不必要的限制或约束。”
近年来,中南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紧扣时代脉搏,以麓枫少年邮局为创新课程实践平台,深挖邮票在美育与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价值,在跨学科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与心灵深处的美育之窗。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诸多艺术家以书画凝聚力量,展现家国情怀。而其中,木刻版画以其特有的刀木印痕与强烈的黑白张力,成为鼓舞国人团结抗战的重要艺术形式。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版画艺术,既以视觉叙事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苦难,又以艺术锋芒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人工智能技术在少先队活动课中的应用 解锁沉浸式红色教育新范式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深度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作为“红领巾育人”的核心阵地,少先队活动课长期面临两大实践困境:其一,教育内容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少先队员之间存在“历史距离感”,传统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情感共鸣;其二,生命教育与价值观培养需要具象化载体,而现有活动设计缺乏个性化交互与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可能——通过创设虚实融合的教育场景,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触摸、可对话、可共创的成长体验,让“种子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本文以《一粒种子的故事》少先队活动课为例,探讨“如何创新应用AI技术,构建‘技术赋能—情感共鸣—价值建构’三维育人新模型”,为新时代少先队活动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样本与理论参考。 感谢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 2025年第34期 我们下期见
|
|
|
| 上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3期 总第232期
|
| 下一篇:欢迎阅读《德育报阳光周刊》 电子版2025年第35期 总第234期
|